恭賀:南京禾稼春公司氨基酸葉面肥在甘薯增產上取得顯著成效
2018-11-26 來自: 南京禾稼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4003
潛心科研十余載,甘薯增產愈七成
——南京禾稼春公司氨基酸葉面肥在甘薯增產上取得顯著成效
作者:王詩贊,黃遠博
初冬的清晨,江淮大地籠罩在一片濃霧中。中國農科院甘薯研究所安徽潁上新品種示范推廣基地里,機器轟鳴,人聲鼎沸,大伙兒正忙著開挖各種各樣的甘薯,期盼著一個豐收好年景。
今年4月,南京禾稼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與安徽農墾農業服務公司潁上分公司合作,共同研究“金村秋”牌氨基酸葉面肥在甘薯上的增產效果。立冬之后,就是收獲季節。12日上午,潁上公司董事長朱永祥老總打來電話,通報甘薯即將采收的消息。下午,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汪良駒教授帶領我們,驅車數百公里,趕赴安徽潁上。傍晚時分,入住聚仙樓大酒店。本來想問一問前來迎接我們的潁上公司總經理朱俊毅有關試驗效果,但由于甘薯的產品器官是塊根,在沒有開挖之前,誰也不知道是否能夠真的增產。于是,只能盼望著翌日前往基地,一睹開挖現場,測定甘薯產量,比較試驗效果。
次日早晨,我們從縣城出發,往西十五公里,來到示范推廣基地。這里隸屬西三十鋪鎮。“金村秋”葉面肥試驗就安排在這里。然而,進了大門,卻是一片白茫茫,啥也看不見,只能在濃濃的大霧中聽到遠處傳來機器轟鳴聲以及隱隱約約夾雜著人群的吆喝聲。在朱永祥董事長帶領下,我們沿著院內的水泥大路,向濃霧的深處尋聲而去。經介紹,這里有幾十畝整齊劃一的平整良田,土層深厚,土質肥沃,非常適合甘薯等地下產品器官作物生長。今年春季,他們種植了春薯;麥收后,又種植了夏薯。從品種上分,他們有紅心的、白心的、黃心的和紫心的等各種類型。不過,這次葉面肥試驗只在一種叫”商薯19號”的白心紅薯的種薯上開展。
此時,具體負責試驗張繼賢副總經理還沒有來到現場,我們只好在薯田邊看著拖拉機手開著幾種不同的農機具,先是把畦壟上的芋苗薅除,然后再把起薯的機械開進地里。機器一動,后面的甘薯就像變戲法似地從土壤里冒出來。有紅的,有黃的,一堆堆,一團團,像紅瑪瑙,像金元寶,煞是惹人喜愛。跟在拖拉機后面民工,則用釘耙把機器翻出來的山芋相對集中到一起,以便裝袋收獲。原先是一片綠綠的山芋地,轉眼就變成三五成群的紅薯田。圖1 安徽潁上甘薯新品種示范推廣基地采收現場對比圖
大家滿心喜歡地看著山芋采收,不斷地拍照留影。此時,霧氣逐漸消散。張繼賢副總經理來到了我們站著的地方。大家一陣寒暄后,一起來到葉面肥試驗的山芋地頭。張總說,“今年的‘金村秋’葉面肥噴施了5條地。每條寬90公分,長度約100米。就在你們來到之前,我已經讓拖拉機把山芋刨了出來,正在地里晾著呢”。他用手指了指說,“就這幾行”。然后,又指了指右邊說“那邊也是這個品種,‘商薯19號’。其它管理一樣,只是沒有噴施葉面肥,算作試驗對照”。我們左右兩邊看了看,似乎不用比較,一眼就可以看出兩者之間差異——用過葉面肥的比沒有用過的對照產量要高出許多!不由一陣竊喜。隨后,根據測產要求,我們隨機在試驗地中選取一點,取出卷尺,量了量5行的總寬度4.5米,又在行內量取長度1米,用細繩和竹簽做了一個長方形的取樣框,把4.5平方米范圍內山芋拾到網袋中。不一會兒,一個小區內的山芋就積了滿滿一袋。我們如法炮制,在處理區的不同地段又選了兩個點,在對照區不同地段隨機選取三個點,一共收了6袋山芋。但是,對照區的山芋都比處理區的少半截。在電子稱上一稱,對照三個小區的產量分別為11.75、17.10和12.75公斤,而葉面肥處理三個小區的產量分別為21.50、28.35和23.60公斤。兩者平均產量分別為13.87和24.48公斤。折算成畝產,分別為2055和3629公斤。也就是說,噴施葉面肥的山芋畝產比對照高出76.6%。同樣的地塊,同樣的品種,同樣的管理,一畝地可以多收山芋1573公斤!站在一旁的朱總,不停地點頭,笑道“別說一畝地增產70%,就是一畝地增產10-20%,那也是了不得的事情”!是的,山芋產量本身就高,稍稍有一些增幅,就會增收不少。
圖2 安徽潁上甘薯新品種示范推廣基地測產結果對比圖
然而,汪教授并不滿足于單純的增產,他認為,處理后的山芋品質應該有明顯提高。于是,把對照和處理的山芋各取一部分,帶回南京,分別做品質分析。果不其然,我們隨機選取10根處理的和沒有處理的新鮮山芋,分別磨碎離心后測定汁液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發現對照的平均值為7.82° Brix,而處理的為8.79° Brix。兩者相差0.97度。這樣的糖度接近于一些鮮食水果的水平。如果適當貯藏一段時間,其含糖量還會升高。另外,從甘薯干物率上看,葉面肥處理后提高了59.2%;淀粉含量增加不多,為6.57%,增量不顯著;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也有增加,但也不顯著。只有維生素C含量有顯著差異。對照和處理分別為35.16和40.92 mg/100gDW,相差16.38%,說明薯塊的整體品質都得到提高。一些主要試驗數據見表1。注:所有原始數據均為三次以上重復的平均值±標準誤。
“金村秋”是一種什么產品能夠使甘薯畝產增加1600多公斤?汪教授說,是5-氨基乙酰丙酸,簡稱為ALA。這是一種天 然氨基酸,但不參與蛋白質合成,而是作為葉綠素、血紅素等卟啉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前體,參與植物生長發育調節,被認為是一種新型植物生長調節劑或叫生物刺激素。它對環境友好,無 毒無副作用。在植物光合作用中,它可以誘導葉片氣孔開放,這樣便有利于更多的CO2進入葉肉細胞,在大氣CO2濃度不變情況下增加葉肉細胞內的CO2。這比施用CO2肥還管用,因為光增施CO2肥而進入不了葉肉細胞,也是不能提高光合作用的。另一方面,它能促進葉綠素合成,增加葉片顏色,吸收更多的光能。更重要的是,它能提高光合電子傳遞活性,防止PSII和PSI反應中心的光抑制,因而在高溫、低溫、強光、弱光、干旱、鹽漬等逆境脅迫下,或者在光合午休期,使得植物可以合成和積累更多的碳水化合物。這是“金村秋”葉面肥能夠促進甘薯增產的基本原因。
汪教授從2000年開始從事ALA研究,對ALA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所帶領的團隊先后在二十多個省近八十種植物上試驗,ALA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能增加作物產量,改善產品品質。在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上,它的增產幅度一般在5-10%。在蘋果、梨、葡萄、草莓等水果上,ALA能提高果實含糖量1-3度。在以地下部為產品器官的作物,如蘿卜、胡蘿卜、大蒜、洋蔥、生姜、芋頭、花生、馬鈴薯等的增產幅度可達30-60%。曾經在黑龍江農墾水稻減肥增效試驗上,在尿素用量減半條件下,“金村秋”葉面肥仍然使水稻增產16%,因而被認為一種新的減肥增效技術,可以為國家農業“兩減一增”戰略做貢獻。本次調查是第 一次在甘薯上獲得試驗數據。這一結果將為“金村秋”葉面肥在甘薯減肥增效上應用提供了依據。據統計,我國常年甘薯種植面積為7500~8000萬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4.2%,約占世界種植面積的60%,收獲了占世界總產80%左右的產量。在這一領域中,“金村秋”葉面肥有著廣闊應用前景。
圖3 汪良駒教授團隊與基地領導、工作人員合影